徐涟
在首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与我国艺术团体形成强烈对比和反差的是国外艺术团体具有的版权意识。 剧场里常常能看到这种情况:只要是国内院团的演出,各家电视台摆上两三架摄像机,记者们可随意从头录到尾;而在国外艺术团体的演出中,正式演出前至多留几分钟让记者拍摄,要想“现场直播”,没有昂贵的“版权费”则免谈。有观众带摄像机拍照留念,被发现后,由工作人员将胶卷扯出曝光。 为什么要有如此强烈的版权意识?最简单的原因就是经济利益。在一台大型剧目的演出中,扣除剧场租金、国际旅费、人员工资、演出消耗等开支后,仅靠票房收入是很难收回投资的,版权则是更为重要的收入渠道。就好像一场体育比赛,出售转播权的利益远远大于现场售票所得。 在电影、电视以及网络等众多传媒手段不断发展的今天,版权意识对舞台艺术尤为重要。因为影视节目一旦制作完成,就是固定的样式,可以一天几十遍地重复播出,而舞台演出是不可重复的艺术创造,哪怕是同一个演员演同一个剧目,其状态、情绪、表现也不会完全相同。更何况,剧场里的观众不同,观众与演员的沟通和交流就不同,演员的艺术感受便具有了独特性。经典音乐剧《猫》能在一个剧场演出十几年,迪斯尼音乐剧《美女与野兽》至今演出几千场而不衰,正是舞台艺术自身的独特魅力使然。然而受到观众、专家一致叫好的京剧《骆驼祥子》没演出几场就被电视台无偿播放,新版《茶馆》在首轮演出中就有电视播放,破坏了艺术审美中起码要有的好奇心,又如何让更多的观众走进剧场?